
問:在路上時我們三人有「交叉比對」一下,發現我們各自服務的媒體對「史案」的態度都很曖昩,能不報就不報,不然就說是沒收視率啦!但,網路上討論成這個樣子怎麼可能沒收視率?就老師觀察,美國是否有向全球的媒體施壓?
陳:「史案」可以是一個非常有收視率的題目,它包含了「性、謊言、錄影帶」中所有可以撩起「市場效應」的元素!大家前幾天應該可以發現美國的三大電視網不約而同地在炒作史諾登女朋友的事,就是在經營辛辣的元素。所以,說「沒有收視率」可能並不正確的。但言歸正傳,如果我的觀察還算正確,臺灣媒體在處理「史案」上的確是有「自我限縮」和「消極」的傾向。
以正常的新聞判斷來看,史案絕對牽涉「公眾利益」,臺灣地區是Facebook與Google在美國境外十分舉足輕重的市場,「使用者密度」、「使用密度」與「市場價值貢獻」也絕對排得上全球前幾名(作為一位中華民國的臺灣人,我們一定要幫下一代擺脫常常「妄自菲薄」的習慣),PRISM對臺灣居民絕對有關係、有影響。

焦點拉回來,臺灣媒體在處理「史案」上太過戒慎恐惧的態度,會讓閱聽人更有理由相信大部分的臺灣新聞媒體已經失去「守望者」的角色。而「守望者」是媒體對閱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價值。長此以往,傳統新聞媒體會「愈來愈沒有存在的價值」,也因此會很自然地在「下一代新聞收視市場」中失去重要性、甚至被除名(相似的例子,是Microsoft目前在行動市場上幾乎處於被除名、無足輕重的情況)。這是產業的一項危機。在這波新聞處理上,「蘋果日報」的表現相對出色。
問:深有同感,老師!我記得老師上課時曾經一再強調,許多產業的示微甚至消失,與其說是「他殺」(被產業環境淘汰),還不如說是「自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對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各位不吝提供寶貴意見!